【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资讯 >

陕西新增6位两院院士 目前在陕两院院士总数达70名

时间:2020-03-19 03:22点击: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公布2019年院士增选名单,陕西6名科学家当选,截至目前,在陕两院院士总数达70名。

  陕西新增的6位两院院士分别为:香港大学—西北大学赵国春、长安大学彭建兵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三研究所杨树兴(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西北工业大学李贺军(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张平祥(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涌(农业学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据了解,2019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4名院士和20名外籍院士。64名中科院院士中,数学物理学部11人,化学部10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0人,地学部11人,信息技术科学部7人,技术科学部15人。新当选院士中,女性6名;平均年龄55.7岁,最小年龄42岁,最大年龄67岁,60岁(含)以下的占87.5%。

  中国工程院选举产生了75名院士和29名外籍院士。75位院士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9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9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8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7人、农业学部7人、医药卫生学部10人、工程管理学部6人。48名“60后”成为主力,占新增选工程院院士比例的64%。此外,新增选的工程院院士“50后”23人、“40后”2人、“70后”2人。

  陕西新当选院士简介:

  赵国春

  1961年8月生于辽宁省岫岩县。1981年毕业于岫岩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1985和1988年在原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在澳大利亚科廷大学(Curtin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和超大陆演化研究,目前担任国际主流SCI刊物Precambrian Research《前寒武纪研究》主编。

  1998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10余篇,SCI总他引3万余次。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2014-2018年每年选入瑞安(汤森-路透)高引科学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2012年担任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Pangea的东亚重建”首席科学家,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同年当选为美国地质学会(GSA)会士和“国际冈瓦纳研究会IAGR”主席,2016年获29届Khwarizmi国际奖一等奖和香港大学杰出研究者奖,2017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18年获发展国家世界科学院TWAS地球科学奖。

  主要学术成就:

  率先提出全球大陆在20-18亿年期间相互拼合形成一个超大陆, 并建立了该超大陆的重建模型。

  在华北发现了两条18.5-19.5 亿年喜马拉雅型陆-陆碰撞带, 并提出华北基底是由若干微陆块在早元古代拼合而成。

  重建了东亚陆块群从Rodinia超大陆裂解至Pangea超大陆形成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古地理位置,并提出Pangea东亚重建新方案。

  彭建兵

  1953年4月生,湖北麻城市人,1978年武汉地质学院地质专业毕业,1999年西安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博士毕业。

  现任长安大学教授、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兼任地质灾害减灾国际联合会指导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委会主任委员等。

  长期从事工程地质与灾害地质科研和教学工作,围绕“松散层大变形”这一重要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创新提出了区域稳定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应用解决了黄河上游积石峡、黑山峡和陕西黑河等大型水电工程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为西部水电工程开发建设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参与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获发明专利8项;发表学术论文352篇,其中SCI、 EI收录论文207篇,出版专著10部;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126人。因其科研和培养人才贡献突出,先后获陕西省师德楷模、全国模范教师、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陕西省杰出人才等荣誉。

  李贺军

  1957年12月出生,河南确山人,198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9月参加工作,哈尔滨工业大学塑性加工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现为西北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获日本复合材料学会Hayashi Memorial 国际奖和中国炭素杰出成就奖。获全国模范教师、首届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培养140余位研究生,其中30余人晋升教授或研究员,1人获全国百篇优博,8人获省级或一级学会优博。

  长期从事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烧蚀涂层、碳纤维增强纸基与金属基复合材料等研究工作。在碳/碳复合材料研究方面,揭示了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热解碳织构和界面的协同调控机理,发明了系列新型高效制备技术,已在航天、航空、兵器的十余个高新武器型号中应用。在抗氧化/烧蚀涂层研究方面,揭示了涂层在燃气冲刷、水氧腐蚀等典型服役环境下的防氧化/烧蚀机理与损伤机制,解决了涂层与基体界面相容性、热膨胀匹配性等关键难题,创立了多种高性能涂层体系,防护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碳纤维增强纸基与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方面,发明了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绿色制造及金属基复合材料液固高压成形技术,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专用装备,研制的材料成功应用于航空、交通运输、工程机械等领域20余种型号或产品。获授权发明专利155件,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

  张涌

  1956年出生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兽医学一级学科总学术带头人。农业农村部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和陕西省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兽医学科组成员。多年招收和培养博、硕士生以及博士后300多名,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中华农业科教奖农业科研奖各1项。他率领的团队荣获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张涌教授长期从事动物胚胎生物工程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863重点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支撑项目以及多项省部级重点项目。在哺乳动物胚胎分割以及分割胚胎冷冻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带领团队获得了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被誉为“中国克隆羊之父”。近年来,在牛羊体细胞克隆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破解了牛羊克隆胚成胎率低的难题,创建了牛羊高效克隆技术,该成果被科技部选为国庆70周年成就展生物领域4项参展成果之一。同时在牛羊等大动物基因编辑方面,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将基因编辑技术和克隆技术相结合,创建了基因编辑牛羊高效培育技术,培育出了抗结核奶牛和抗乳腺炎奶牛,推动了我国牛羊基因编辑抗病育种跃居世界前列。张涌教授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成就,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引领了我国牛羊胚胎工程的创新和发展,为畜牧兽医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相关研究在GENOME BIOL、NAT COMMUN和PNAS等刊物发表论文356篇。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一等奖5项,发明专利29项。

  华商报记者 赵瑞利



来源:-华商报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